设计引领可持续的新生活

2022-07-25 09:53: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进入第三年,如何在疫情下寻求设计产业的稳固发展是各国设计师共同关注的课题。今年6月,被称为设计行业风向标的米兰设计周在阔别两年后重启。本届米兰设计周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可持续性原则已成为众多品牌和设计师首要遵循的原则,低碳减排的环保理念已经内化渗透至创意产业领域的各个环节。众多企业尝试创新应用新材料、新工具助推可持续发展,注重以设计的力量赋能城市更新、平衡人类与自然,同时启发和引导观众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缔造设计的“碳中和”愿景。

在米兰市中心的巴加蒂瓦尔塞奇博物馆举办的超物理展览“Chromatik House“,通过元宇宙理念传达一系列不同的氛围、主题和美学。

演绎可持续的设计美学

可持续性、恢复、重生、再生、技术、质量、循环、绿色、包容性……无数个组成第60届米兰设计周的关键词,在受疫情常态化影响的生活和地球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参与米兰设计周的所有的品牌与设计师,都将策展主旨建立在本届主题“Design with Nature(与自然共生)”之上,巧妙地将可持续理念融入设计。几乎每个品牌都将环保作为设计第一要素,不断研究并更新生产工艺和技术。

意大利卡罗·拉蒂设计工作室和建筑师伊塔洛·罗塔在米兰植物园合作打造了“Feeling the Energy(感受能源)”互动探索项目。人们在植物园中漫步,探索不同形式的可持续能源的产生和消耗。创作者利用500米长的数字弯曲铜管创造了一条“感官之路”。沿着蜿蜒的铜管前进,参观者可以直观感受太阳能、风能、人类活动带来的动能如何被收集利用,为园内的照明、灌溉、降温等设备供能。比如运动带来动能的“能量旋转木马”,彩色膜覆盖的“遮阳帘”,吸引人们参与互动演奏的由巨大电颤琴构成的“动力共振器”,装有彩色隔膜和有机光伏板隧道的“太阳能花园”等,这些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的装置,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对于身边能源的高效利用。

2009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作品给人以一种巨大木质工艺品的印象,他的建筑以感性的材料运用和注重与环境保持和谐而闻名。本届米兰设计周展示了卒姆托首个家具系列,这些家具作品采用日本传统蒸汽弯曲技术来制作木框架。木材通过蒸汽软化,再放置进金属模具中形成优美的曲线,既减少木材浪费,也保证家具的长久耐用。卒姆托的设计不局限于家具,也在营造一种氛围和家居环境。对作品外观和细节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其一大特色,为达到满意效果,不少作品配件由专业匠人纯手工打造。此外,该系列作品对于木材的选择也十分谨慎,在不破坏原产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选择质量最佳的原木,并在当地对木材进行干燥后再运输,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

素以精细工艺、独特物料和环保理念享誉欧洲的橱柜品牌万古奇在今年米兰设计周上展示了应用其新美学和功能解决方案的经典系列进阶版——胶囊系列。一体化设计彰显了和谐、连续的品牌理念,陶瓷、大理石和革命性的烧结石材以精致优雅的姿态美化了家居生活。这一新表达加强了参观者对立体化设计的感知,构建了诗意的空间,打造严谨与柔和的完美平衡。此外,中国设计师马岩松与SAWAYA & MORONI合作的最新限量版椅子“流”及“廓”,既是椅子,也是雕塑。一气呵成的线条赋予作品超越线性时空的未来感魅力。扶手、靠背、座椅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了多重推敲,并最终实现一体成型。

西班牙高奢品牌罗意威在米兰家具展上呈现了全新“编织新造”项目——一个多元的手工艺项目,旨在为那些先前被遗忘或舍弃的物件带来新生。从世界各地寻获的240件编篮交给工匠,他们用皮绳对其进行修补和修复,打造出一系列独一无二的篮筐,其结果充满创新、趣味和惊喜。设计总监乔纳森·威廉·安德森表示:对罗意威来说,真正的工艺是可持续的,而修复这一行为是让其实现的基础。物件被赋予另一重全新意义,而它自身的故事和器用被尽数保留,成为可以流传后世的独特作品。这一手工艺表达方式既是对可持续环境的尊重,也是对物件创造初始的意义的尊重。

意大利时尚品牌普拉达与Formafantasma设计工作室则携手用魔幻光影的形式探讨米兰的森林生态系统。作品被描述为“集体反思时刻”,涉及设计、建筑环境和自然之间的复杂联系。缪西娅·普拉达说:“对话不是为了批评产品制造的生态,而是努力发展新的设计文化。长期以来,设计的关注点仅停留于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与愿望,而甚少关注材料采购与开发。考虑到现有的生态危机,我们应比以往更加注重如何以慎重而不失创造性的方式参与材料的监管链。如今,我们拥有的主要机会便是发展一种更为复杂的设计概念,不仅关注产品式样,还要真正系统性地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犹如一次振聋发聩的宣言,本届米兰设计周呈现出的设计领域对新时代可持续艺术美学的追求,令人们越来越确信,设计艺术的未来存在于可持续发展之道中。而设计周呈现出的以下议题也引发人们持续的思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了怎样新的诠释,人们如何走出隔离状态产生新的连接,能提高效率的机器和充满浪漫情怀的手工艺如何共存……

让好设计融入城市肌理

显然,时尚与文化、艺术与设计的相互交融成就了米兰这座城市独有的特色。每一届设计周,米兰的每一个街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创意飞出了展馆,在“保质期一周”的临时空间里,与整座城市糅合在一起,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米兰国际家具展览会主席玛利亚·波洛表示,米兰设计周从来都不只是一次展会,它是一种精神和价值观的传递。设计周的意义在于邀请人们共同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各设计周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跨国界的交流,是文化之间的融合,对产业的发展、人才的聚集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与借鉴意义。

2022年是“中意文化旅游年”,以2022米兰设计周为契机,近日,一场由世界设计周城市网络联合中国城市设计周共同发起的“2022重启与链接:中意设计&城市对话”系列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实现了中意多个城市设计周的对话联动,共同助推城市设计周模式对文化、产业、城市发展的效用。

随着近年来城市设计周模式在中国不断成长,每个城市设计周也围绕城市特点,不断找准定位,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身为城市更新理念的重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北京国际设计周创立13年来,已借助众多展览、论坛、评奖等推动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其永久会址也成为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天津国际设计周关注“文化遗产与城市”,向世界展现天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风貌;以“时尚青岛,电影之都”为理念的青岛国际影视设计周积极为青岛集聚优质影视产业资源;苏州国际设计周提出关注“江南文化”,以“设计致用”为原则,赋能乡村振兴,描摹江南全新生活方式。珠海国际设计周关注大湾区的设计产业协同发展,寻找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设计之道;海南国际设计周结合生态岛建设聚焦“低碳可持续”的理念,助力更可持续理念的城市发展之道;深圳设计周关注通过“设计”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展现设计之都的活力与创新力。

深圳设计周策展人韩家英为了筹备“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首场国际推介会等事宜,参观了本届米兰设计周。她说:“在米兰的大街小巷,设计师门店、艺术展览、书店、设计类的博物馆无处不在。行走其间,感受整个意大利的设计历史,感受意大利的设计发展脉络、趋势,可以追本溯源,了解它的成长过程。意大利的家居产业、时装产业、汽车产业都是世界顶级的,这些都与其卓越的设计分不开。在意大利,设计已经融入生产力,在经济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设计的影子,一点不刻意。作为设计之都,米兰是当之无愧的。”

韩家英认为,深圳也是设计之都,但对比米兰,还缺少多元化的展示空间和平台,而深圳设计周诞生的意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平台化”。“我希望将深圳设计周搭建成中国最好、最专业的设计对话平台。这个平台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才教育、设计研究、设计历史、专业塑造以及前沿趋势的把握等。只有这样,才能将最前沿、最优秀的设计师吸引进来,使设计跟深圳、跟大湾区的现代制造产业关联起来,促进现代制造业、工业等的升级迭代。设计不仅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也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米兰,吃穿住行,处处是设计、是讲究。举办深圳设计周,不仅是为了行业、产业与经济,也是为了提升整座城市审美与人文素养。”

在苏州国际设计周执委会副主任孙群看来,城市需要新的叙事角度与方式,设计周提供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现代城市设计周承担了很多责任:城市更新、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产业更新、生活美学;设计周覆盖了所有的人群:设计师、设计爱好者、老人、孩子、原住民、新移民等。这些责任与人群的需求,是每一个身处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都会面临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周不仅是一次城市活动,一个创新设计的城市节日,更是一种鼓励创新的城市风气。“设计要向城市开放,要为产业赋能,要服务于民生改善。设计要有大局观、责任感。在一个紧密互联的时代,类似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不应该只是政府或大企业所关注的话题,也应该是年轻一代创新创意的新起点、新角度、新动力。全球化不会停下脚步,真正的设计之都一定要从‘自我陶醉的小我’转到‘命运与责任的大我’。”

年轻设计力量承担新使命

那么,新一代设计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近日,一场主题为“可持续时尚”的高峰论坛,目光就聚焦于“Z世代”为主导的年轻设计力量与消费者群体,探讨新一代中国设计师在“可持续时尚”方面独树一帜的态度和融合长期主义的深刻思考。就像一股清新的风,让人们看到年轻一代设计师与创业者的乐观、远见与责任担当。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表演环节服装设计师陈鹏认为,投资可持续特色也许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但创意是一切的开端:先有创作才会有制作。他鼓励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坚持长期主义,“设计师为产品赋予了情感价值。当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的时候,产品之外的情感价值也会慢慢地无限性放大,这时可持续时尚的影响圈层也会越来越大。”

针织材质天然的“零浪费”特性让理工科出身的设计师支晨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制造端的可持续改革。她认为,可持续时尚改革其实并不“沉重”。尽管消费者意识上的转变是长期的过程,但如果能从核心的设计端与生产端出发,逐步进行一些改变——比如在设计过程中使用AI软件减少重复工作与打版产生的浪费、通过生物科技解决材料端存在的问题,就能为消费者提供兼具设计感与可持续特色的产品,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可持续消费理念,从而推动可持续概念与经济的循环。

从创立品牌之初,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中国设计师方妍楠便通过自己研发的“空气编织”技法,制作了单一尺码便可以满足所有身形需求的服装,在减少库存浪费的同时实现面料的“零浪费”。后来,她与团队还研发了适用于多种尺码与脚型的鞋底,通过鞋底上隐形的孔洞设计不同的串珠和编织方式,推出全新的鞋履。对于方妍楠而言,“可持续”与“环保”其实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并不遥远,所以她通过自己浪漫梦幻的设计语言将责任重大的环保行动转述给了人们,让大家慢慢地、更快乐地去接受这种转变。谈及“可持续时尚”改革带来的挑战,方妍楠也十分坦诚地表达了设计师们面临的压力,并且给出了基于自己品牌发展经验的建议:“‘可持续’是非常昂贵的,所以要考虑对于品牌来说最可持续的方式是什么。我们一直都在做最好的平衡,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增加可持续时尚单品的选择,通过这种非常日常、入门简单的方式向消费者传达信息,让大家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希望能够借此产生连锁反应,让人们更乐于积极参与,让可持续时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创意、启发、梦想、故事……设计产业传递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信息的影响力,相较其他民生产业似乎更加生动、更具有感染力。期待更多设计师和创意人通过“设计”这一最原发的力量,一起踏入可持续时尚变革的新征程,共同守护人类美好而可持续的明天。

来源:中国文化报
艺术家Artist
  • 祁海峰

    祁海峰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 李明久

    李明久,1939年生,吉林榆树人,号长白山人,踏山者,别署抱山馆主,蹊园老人。

  • 刘金凯

    刘金凯号蕤山堂主,河北肃宁人,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 张立农

    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馆长(院长),河北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汉风

    汉风,本名郝荣国,1957年生。著名国画家、美术理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