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是机场空间的灵魂

2022-03-30 15:36:09 来源:美术报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迅速,己朝更大的延展度迈进,从点缀、激活公共空间转向了营造公共空间,其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和庞大的观众数量推动着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利用公共艺术营建我国机场公共空间的工作起步较晚,其中,1979年北京首都机场壁画创作活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8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创作竞赛”向全世界征集公共艺术作品,以打造世界上最繁忙的美术馆(From Airport to“Artport”)(直译为“从航空港到艺术港”)为目标,旨在发起对机场公共空间艺术化的探索以及对人们出行生活方式的思考,从而引起了关于什么是公共艺术、关于公共艺术和机场的渊源、关于如何把公共艺术的触角深入机场公共空间的广泛讨论。

盛姗姗 二十四节气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机场作为人口密度越来越高的公共场所,凝聚各种身份和几乎所有情绪的等待空间,其单纯的“离开”和“抵达”的运输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坚实的硬件和完备的管理之外,机场需要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来使自己具有亲和力、场所感和人文气息,以缓解人们因候机带来的无聊和焦虑,帮助他们更好地交流、休憩,增强旅客的空间体验与艺术享受。于是,如何使机场公共空间更具艺术韵味便成了新的诉求。国外知名机场在公共艺术诸多方面的成功范例,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我国机场公共空间的艺术化也因此具有了无限可能。

代表整个机场的气质和形象

在国外,将公共艺术引入机场公共空间的做法由来已久。他们选择壁画、雕塑、展览、演出、画廊等各种艺术形式,来营造机场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以提高机场的辨识度和竞争力。优秀的机场公共艺术作品一般都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足以诱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因此,机场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整个机场的气质和形象。

Lawrence Argent 跳跃 美国萨克拉门托国际机场

就国外机场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言,传统的壁画、雕塑依然被运用,但与之前经典作品的静默、神圣不同,在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更趋于创意。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机场已慢慢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为缓解旅客候机时的无聊、疲惫或焦虑,强化他们的空间体验和美学感受,借鉴国外机场引入公共艺术的经验,接驳公共艺术、推动我国机场公共空间的艺术化成为了必然。

此外,国际机场装置艺术的动态变化更易吸引人们的目光,从而使机场公共空间变得灵动。比如美国奥黑尔国际机场的《The Sky's the Limit》(无可限量)动态光雕塑,由466个霓虹灯管和近2200平方米的反光镜组成,映射出1.6公里的霓虹光;这使得1号航站楼的B登机口与C登机口之间的通道犹如一道七色彩虹。机场公共艺术作品的律动,传达了温暖的情感关怀,带给旅客心灵的慰藉,置身其中,等待不再单调枯燥,反而变得轻松愉快了。

焦兴涛 团团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除了在建筑、景观和雕塑等公共艺术形式上绞尽脑汁,国外机场还在活动、集会、演出等其他艺术形式上别出心裁,多元地推进机场公共空间的艺术化。通过营造艺术化的机场公共空间,建立起旅客和机场之间的亲密纽带,使机场变成可以驻足流连的地方。就世界机场公共艺术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正朝满足旅客对幸福感需求的方向转化,而落实到营造我国机场的优质场域体验感,不仅要注重公共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还要考虑商业、生态、文化、休闲的兼容性。

Michael Hayden 天空的尽头 动态光雕塑 美国奥黑尔国际机场

首先,将公共艺术纳入机场的规划设计。无论是新建机场,还是改扩建机场,在规划设计中都充分贯彻“人文机场”的意识,在设计风格、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前筹划怎样用公共艺术打造机场公共空间。比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工程动土两年前,就开始考虑机场的公共艺术规划,成立了“北京新机场公共艺术指导办公室”,遵循AUD(Art-oriented Urban Design)(艺术引导城市设计)的设计宗旨,以公共艺术为切入点,整合机场公共空间设计。设计团队通过对机场各种背景数据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公共艺术和空间、人的关系,梳理了机场空间各个节点,规划60%为机场功能空间,25%为舒适的软空间,最后的15%则是机场的灵魂——公共艺术空间。像大兴国际机场这样,依托规划阶段的公共艺术设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机场建成后再引入公共艺术可能带来的无序与突兀。

其次,甄选场域符号,传承地方文脉。公共艺术强调场所感,如果旅客只凭机场的艺术作品就能领略这座城市的特色,那么地方文脉与场域符号作为公共艺术的核心之美就彰显出来了。把当地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融入创作,打造出体现地方文脉并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文化符号,可以有效突破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艺术发展同质化倾向这一困境,增强机场公共空间的可识别度,从而摆脱“千城一面”的平庸。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为例,它遵循自然之道、人文之道、生活之道、锦绣之道,融入了鲜明的四川特色和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不仅航站楼整体外观像飞翔的大阳神鸟,航站楼内部也用“九寨天堂”、“黄龙胜景”、“三星辉光”、“金沙遗韵”、“古蜀汉风”等16个公共艺术作为传承地方文脉的场域符号,在带来亲切感、新奇感的同时,也让来往的旅客领略到了四川的大好风光和艺术气质。

再者,观赏性和交互性融汇,增强互动体验。公共艺术必须有观赏性,即视觉享受,然而不应止步于此。在创作中通过影像、网络和数字等多种技术的协作,可将交互功能植入机场公共空间,从而强化旅客的体验。譬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借助前沿科技打造的《时空隧道》,采用雕塑、互动装置、VR等艺术形式,提升旅客的互动体验。作品位于航站楼主楼负一层西侧通道,长200多米,面积达2500平方米。它以云、飞行和旅途为主题,分成“云之城”、“云之心”、“云之梦”、“云之家”四个空间,全程突出“云+”的概念,既寓意飞翔云端,又是与未来“云时代”对话。《云大大》和《云小小》是错位摆放的一大一小两个心型云状镜面不锈钢雕塑,走近它就能看见“我心中有你”,仿佛是与镜面中的另一个自己邂逅……等等。这些关注旅客与旅客之间、旅客和机场之间互动性的公共艺术,无疑提升了人们的出行品质。

最后,传达情感关怀,体现疗愈功能。机场是一个容易诱发心理变化的敏感场所,其空间的巨大对比出了旅客个体的渺小,极易让人感觉环境的生硬和疏离,继而产生疲惫、惴惴不安等各种负面情绪。派泊尔里克(Piperek)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技术环境中人的心理效应有55%-62%是不良反应,而在自然环境中有55%-85%为良性反应。因此,从自然界萃取灵感,在机场融入生态景观,用微缩水景、绿植墙壁、园林庭院等营造公共空间,可以给旅客带来喜悦和平静。比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用《御园谐趣》和《吴门烟雨》两个园林来区隔航站楼里有着浓浓工业风的室内空间,平添了几丝温情。当旅客穿梭于T2和T1之间的通行空间,感应装置启动,地面就会出现一道道涟漪。同时,镶嵌在墙壁上的海洋空间里的鱼在悠闲地游动,这些鲜活的生命仿佛在与周遭的技术环境进行着饶有趣味的对话,疗愈缓解旅客负面情绪的同时,又传达了风趣安详的情感关怀。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在机场硬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行业主管部门和机场营运机构也开始关注旅客和机场空间的关系。如何通过整体化和人性化的公共艺术创作,让旅客在机场公共空间中放松心情,感到愉悦,转变旅客对机场公共空间生硬冰冷的印象,便成为了机场公共空间艺术化需要研究的课题。如今,许多新的机场正在修建,更多旧的机场需要翻新和改扩建,这给机场公共空间的艺术化提出了挑战,同时提供了契机,公共艺术必将因此而大有作为。

来源:美术报
艺术家Artist
  • 祁海峰

    祁海峰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 李明久

    李明久,1939年生,吉林榆树人,号长白山人,踏山者,别署抱山馆主,蹊园老人。

  • 刘金凯

    刘金凯号蕤山堂主,河北肃宁人,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 张立农

    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馆长(院长),河北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汉风

    汉风,本名郝荣国,1957年生。著名国画家、美术理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